《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面向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研究

 
来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一、江苏制造业产教融合现状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近年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江苏制造业规模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37%和46.8%,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307 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产业发展会带来人才的聚集,反过来人才聚集也会推动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以制造业领域为例,近年来,江苏从源头上抓好人才培养,认真落实教育、人才和产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与广大企业共同建设层次丰富、领域广泛的实训基地,瞄准细分行业领域精准定制培养制造业人才,充分发挥和挖掘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熟练高级技工资源,培养一批能操作、懂调试、会研究的技能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江苏制造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员技能革新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层次制造业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江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资金、资源等要素不断聚集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造装备改造升级等方面,但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形成了制造业人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江苏目前无论是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系统研发所需的高端人才,还是符合制造智能操作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都存在较大缺口,而既懂生产制造、又懂企业管理,还熟悉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缺乏。二是人才层次偏低。根据教育部等《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估算,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的年度人才缺口在10万人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年度人才缺口在20万人左右[2]。三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除了总量短缺、层次偏低外,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总体上表现为人才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创新发展。

深入分析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之外,主要还是制造业领域产教融合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未能深度对接,人才发展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是学校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高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首先当前高校制造类专业呈现萎缩态势,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对知识结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却未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未能及时赶上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步伐。其次专业设置较为狭窄且界限分明,由于现有的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等都是以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的,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人才结构、专业设置、知识体系、技能要求等都有很大差距,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未能根据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最新趋势,迅速有效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及时开设新的教学科目,大量培养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事实上,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既懂生产制造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极为缺乏。最后对理论教育比较重视而对实践操作重视不够,学生的主动学习不足,学习的操作、探索和反思不够,教学与生产结合得不够紧密;学校体系相对较为封闭,与广大企业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还做得不够,未能形成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的机制与氛围。二是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加大。当前,中美经贸摩擦仍在持续加深,从贸易战向科技战、人才战扩张的势头不断扩大。长远看,美国对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的封锁打压将成为常态,进一步压制我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我国取得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江苏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尤其是美国控制关键技术的重点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三是青年技能人才流失严重。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后,企业的生产运营亟需大量技术人才,尤其是熟悉各种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性能并能熟练操作、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高级技能人才。虽然企业投入大量经费和时间对工人进行培训,但近年来江苏制造业熟练工人大量流失。由于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因素,年轻人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不少人不愿进工厂从事相对枯燥、收入不高的工人职业,而选择从事工作方式较为轻松自由的职业。

三、以产教融合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经济新产业必须以人才来引领、用创新来驱动[3]。以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是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的有力抓手。当前,世界经济加快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趋势和内容[4]。

第一,从工作重点看,要抓紧打造一支与先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相匹配的大规模、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培养高层次制造业创新创业人才。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结合“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鼓励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科技领军人才在制造业领域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能够突破重要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科技型企业家,能够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打造一个极具规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二是培养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适应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体系的需求,大力培养智能制造领域急需的人才,特别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确保人才数量充足、素质提升、结构优化。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发展智能制造、建设制造强省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特别是高级技师培育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技能精湛、门类全面、层次合理、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企业与各类院校合作建立内部培训中心,培养面向自身工厂需要的安装调试、设计编程等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四是推动智库建设。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生产制造、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专家,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智能+”专家库,支撑政府政策制定,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提供咨询建议。

第二,从推进措施看,要着眼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化产教融合实践,着力推动教育、人才和产业政策组合叠加。一是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企业、社会等层面系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才总量、层次、结构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5]。首先瞄准制造业发展前沿与趋势,实施政府牵头,企业、园区、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型人才培育计划,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立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其次选择相关专业强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智能制造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专题培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先进制造理念的领军型企业家。再次在学科设置上进一步对接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和需求,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有重点、有选择地开设新学科、新专业,加大上述领域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培养[6]。促进新设学科专业充分面向就业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制造业紧缺人才和专业的统计、公示和更新机制。最后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企业和职业院校间逐步开展“入厂即入校、招生即就业、企校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技能人才的实操能力、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匠”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探索跨学科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开展以智能制造技术特征为引领的,打破学科壁垒、专业藩篱、实现融合交叉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首先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智能制造时代,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工程技术加速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交叉渗透,要大力发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7],着力支持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次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实践教学体系。要以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工程课题为基础,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工程教育校内基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符合制造流程变革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全程化、分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覆盖面广、跨越多个学科专业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模块,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通过自由组合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应用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最后打造以企业为依托的协同式实践平台。打破校企隔阂瓶颈,打造“开放、合作、协同、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工程能力的综合教育增值[8]。选择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实验室等,搭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校企互益的交互式、长效化工程教学平台,探索建设以学业成果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引入并细化制造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促进校企协同创新。三是完善全流程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稳步推动产教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增速器”、人才开发的“催化器”和智能制造的“助力器”。首先进一步加快教育“放管服”的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在职业能力评价、人才需求预测等方面的作用,以市场供求、就业质量为依据确定学校培养规模和学科专业设置,不断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逐步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9]。其次强化教育政策牵引。允许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完善“双高计划”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最后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各项财税、投资、金融、用地、价格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以合作战略联盟、委托经营管理、生产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参与或举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为新增先进产能和新上技术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实训设施,加快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1]习近平.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EB/OL].(2010-07-24).http:///politics/leaders/2019 -07/24/c _.htm.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7-02-24).http:///xinwen/2017-02/24/content_.htm.

[3]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10):59-66.

[4]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5]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2010-11-23).http:///art/2010/11/23/art__.html.

[6]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64-68.

[7]王芳,赵中宁,张良智,等.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2+27.

[8]杨若凡,刘军,李晓军.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30-34.

[9]陈锋.产教融合:深化与演化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3-16.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网址: http://zjgszyjs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2676.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无机化工论文_空心NiCo_(2)S_(4)纳米球助催化剂担载ZnIn_(2)S_(4)纳米片用于可见光催化制氢(英文)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